设为首页   |

首页    文化专栏    窗格 | 中国建筑最美的眼睛

新闻中心

这是一个产品标题

创建时间:2015-09-10 00:00

 

窗格,窗上的格子,古时在上面糊纸或纱以挡风,亦指窗扇。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古色古香的木制门窗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我们的祖先将自己的祈愿、祝福和喜悦雕刻在了窗棂之上。各式各样的纹路,包含着古人的美好愿望。

窗格亦称"窗隔"。亦称"窗槅"。窗上的格子。古时在上面糊纸或纱以挡风。亦指窗扇

人类将居住建筑由地下的穴居或树上的巢居迁至地面, 建筑发展到有墙时,为了采光通风的需要, 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墙上穿凿孔洞了, 这些孔洞被称为“牖”。最初窗和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窗”字是由穴居顶上排烟的通孔“囱”演变而来, 也就是说, 开在屋顶上的洞口称为“窗”, 开在墙上的洞口称为“牖”。起初墙上的孔洞开的很小, 随着生产生活的需要, 当洞口被开的大些时, 就用木棒横撑在洞口做遮拦, 名为“交窗”,这些木棒应该是原始最早的窗格原型,那时叫做窗棂。以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 牖和窗的区别被逐渐淡化, 直至意义相通。显而易见, 原始的窗即孔洞, 它的形态完全出自于人们对其功能的需求。于是窗和许多其它建筑构件一样, 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最早的纯粹的物质功用, 到后来与逐渐渗入的合乎时代审美趣味的形式美相结合的发展演变过程。

古代匠人又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了各种横、竖棂条组成的几何纹窗棂,从而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耐人寻味的窗棂艺术

 

窗格的色彩美感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靠运用色彩规律,将不同材料色彩通过组合和室内空间氛围协调结合在一起

传统窗格指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隔扇门、槛窗、支摘窗、落地窗、横披窗等各种门窗的格心部分,组成格心图案的木条或者雕刻叫做“棂”,清代则称为“棂子”,因而整个纹样就名为“窗棂”。在玻璃还没有出现之前,隔扇门窗是用纸糊绢裱或者安装鱼鳞片来采光和挡风遮雨的,为了避免纸绢被风吹破,则需在门窗芯内装上木棂条,为糊纸裱绢提供均匀支点,由此就产生了直棂窗。此后,古代匠人又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了各种横、竖棂条组成的几何纹窗棂,从而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耐人寻味的窗棂艺术。

窗格的艺术由于它的高雅、优美与不同凡俗,由于它的审美属性,为历代诗人、文人所吟诵不已

窗格作为各种传统门窗的格心,具有流通和防护的双重功能

明末清初以后,传统民居的窗棂图案一改宋明时期的简约与朴素,开始变得华丽而繁缛,在诸多抽象几何图案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各种树木花卉、翎毛走兽、山水风景、人物神仙、戏曲故事、博古杂宝以及吉祥文字等各种窗格案,同时这些装饰题材相互交错,使窗格案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窗格多样的形式和内容, 不仅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特色, 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传统窗格的制作都是以实木为主,木材是天然的,有独特的质地与构造,其纹理,年轮和色泽等能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感觉

传统窗格多样的形式和内容, 不仅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特色, 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传统的儒家礼制主张君权至上, 窗格在构图、用色中等级分明,清晰的表明了这种传统的仁义道德秩序。例如, 龙作为帝王的象征,被禁止在宫殿以外的建筑上使用。当然, 这一深受百姓喜爱、敬仰的中华民族祖先的图腾标志实际上依然被大量地用在民居的装饰中, 只不过这里的龙几乎都是变体, 已不具有正式的本体形象, 龙头被简化, 连着后面的植物卷草叶, 或者连着曲折的拐子纹( 前者称草龙, 后者称拐子龙) 。植物卷草和拐子形象没有定制,可大可小, 可繁可简, 构图自由,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龙形象。

 

窗格有一种东方神韵的存在,是传统文化对人们深刻的影响,固有的审美意识模式

儒家思想也使忠、孝、仁、义成为社会的道德标准, 福、禄、寿、喜, 招财进宝, 喜庆吉祥成为人们的理想追求,这些意识和理念都通过动物、植物或其他器物以象征或比拟的手法表达在窗格之中。而许多普通的瓜果及不知名的花草等民众钟情的自然景物, 同样是在宫殿建筑装饰中所见不到的。道家文化推崇的“阴阳五行”说和“风水”说, 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最具普遍意义的宇宙观的指导, 又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和色彩的设计定下了具体的模式。传统吉祥图案中的疏与密、动与静、虚与实、藏与露、黑与白的辩证法即是阴阳五行思想在构图中的应用, 而这些无一不体现在窗格形态中。而在窗格中体现“ 赐福、赐子、赐风、赐雨”等“人世功利性”的观念, 则明显受到佛教世俗文化的影响。

窗格是以往从未间断过的中国人民用智慧所创造的,并随着时间的流逝研磨成形的艺术瑰宝

中国传统窗格的文化内涵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古人将更多的情感倾泻于门窗之上,使得今人能通过传统窗格装饰去领会意味无穷的传统文化。窗格装饰艺术充分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文化气息及中国独有的文化内涵,并深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