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首页    文化专栏    铺首 | 镶嵌在门扉上的艺术

新闻中心

这是一个产品标题

创建时间:2015-08-25 00:00

铺首以威严斥诸视觉,是传统艺术的一大创作,也是传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形象载体。在这一门饰形式里,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体现了民众朴素的思想情感,对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艺术遗产。

 

过去,无论是帝王将相的皇宫、宅邸,还是平民百姓的小家小院,一般都要有一座院门,两扇街门中央门缝两侧、在一人来高的地方都装有一个类似门把手的物件,可以是门环,也可以是菱形的门坠,而衔着门环或吊着门坠,固定镶扣在大门上的底座称为铺首,又叫门铺。

铺首、门环都是大门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件。相传铺首是龙所生九子之一,警惕性高,故饰于门扇之上

铺首是含有驱邪意义的汉族传统建筑门饰。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以金为之,称金铺;以银为之称银铺;以铜为之,称铜铺。其形制,有冶蠡状者,有冶兽吻者,有冶赡状者,盖取其善守济。又有冶龟蛇状及虎形者,以用其镇凶辟邪。而兽首衔环之冶,商周铜饰上早已有之。它是兽面纹样的一种,有多种造型,嘴下衔一环,用于镶嵌在门上的装饰,一般多以金属制作,作虎、螭、龟、蛇等形。汉代寺庙多装饰铺首,以作驱妖避邪。在汉族民间门扉上应用亦很广,为表示避祸求福,祈求神灵像兽类敢于搏斗那样勇敢地保护自己家庭的人财安全。

战国时期青铜辅首
河北博物馆藏

汉墓出土的玉辅首

铺首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证明铺首的形象源自于先秦的饕餮纹。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更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出现。

战国时期 鎏金错银铜铺首

铺首衔环在古代汉族建筑与墓葬的墓门和棺椁上可以看见。它背后隐含的汉代人的信仰文化

最迟在汉代,"铺首"一词已经出现。如《汉书?哀帝纪》:"孝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唐?代颜师古注:"门之铺首,所以衔环者也。"铺首多为铜质,也有铁制者。汉成帝时的一首 童谣,说到铜色青青的铺首:"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歌谣影射皇后赵飞燕的得宠。铺首衔环在古代汉族建筑与墓葬的墓门和棺椁上可以看见。它背后隐含的汉代人的信仰文化。


铺首的造型多种多样,既有非常简单形状的,也有异常繁复逼真的凶猛奇兽的头部形状的。小的铺着直径只有几厘米,大的直径要有几十厘米。它们既能当做门拉手及敲门物件,起着实际作用,又能起到装饰、美化大门门面的艺术效果。

鎏金铺首

黄铜铺首

 

 

制作铺首的材料有铁、青铜、黄铜等。工匠根据顾客的身份、等级、要求,打造出各式各样的铺首。封建时代,铺首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不是你想打出什么样式就打什么样式,越制就会惹出麻烦的。普通人家的铺首多为熟铁打制,大多数为圆形、六角形,边缘打制出花卉、草木、卷云形花边图案,配以圆圈状的门环或菱形、令箭形、树叶形门坠,既美观大方,又结实耐用。王子王孙、达官显贵、富甲豪绅家大门上的铺首也不相同,但是在尺寸上要大了许多,气派了许多。帝王家皇宫大门上的铺首在尺寸上、用料上、工艺上、制作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铺首的实用价值已经退为其次,而主要是为了彰显皇家君临天下的气势。铺首的尺寸最大不说,用料是铜制鎏金,光耀夺目,造型多为圆形,穹隆凸起部錾出狮子、老虎、螭、龟、蛇等猛兽、毒虫的头像,怒目圆瞪,龇牙咧嘴,为皇帝家把守大门。

铺首最早是镶嵌在大门上,供叩环而用的门饰。由于先民们的自然崇拜,铺首便具有了镇凶辟邪的吉祥寓意。铺首多为兽头状,多为虎、狮、螭龙、饕餮等凶猛兽类。兽面铺首一般都做猛兽怒目状,露齿衔环,于是就将一种威严气象带上大门,成为人民心目中的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