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首页    文化专栏    柴烧——古老又现代的技艺

新闻中心

这是一个产品标题

创建时间:2015-07-27 00:00

柴烧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技艺,在我国几千年的陶瓷烧制史上柴烧是唯一的烧造方法,在技术设备发达的今日,陶瓷烧造技艺已呈多样,而古老的柴烧技艺依然受人追捧。

什么是柴烧?


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在没有煤炭、煤气或电等资源之前木材是烧窑最主要的燃料,那么人们是怎样定义柴烧呢?一般认为凡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作品可分上釉(底釉)与不上釉(自然落灰釉)两大类,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日本的备前烧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柴烧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技艺,烧窑难度相当高。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於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


柴烧窑和柴窑是一个概念吗?
 

 

五代后周被北宋取代,仅烧了不到六年的柴窑便随着当时国家的统一,战略的转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图为后周皇帝柴荣


现代人们常说的柴窑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柴窑”,标准叫法应为柴烧窑,而真正的柴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首。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本是后周世宗帝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


 
明人曹昭写的《格古要论》为存世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历代文物鉴赏家均甚重视。其中最早记载了后周建立柴窑的情况


据史料记载柴窑是周世宗柴荣在郑州一带建立的,当窑建成后烧数窑不成,最后移到新郑以南才烧成功,当时制瓷工匠向皇帝请示烧造款式和对产品的具体要求时,柴荣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于是工匠们便按照要求苦心设计、精心制作,终于烧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产品。烧出的瓷器滋润细腻、有细纹(即细小开片),技艺精绝,为当时诸窑之冠。只是柴窑的产品有限,瓷片又薄,所以传世的柴窑器很少见整器,大多为碎片,由于烧造时间短,很难得,曾有“片柴值千金”之说。《古玩指南》记载“论瓷器者,首曰柴、汝、官、哥、定”,“而最著名者,为后周之柴窑,为中国古窑之代表”。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名窑窑址已经找到,惟柴、哥在中国陶瓷史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因其只见于史书记载中,至今未发现实物及窑址,故不在当代公认的宋代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列。


柴烧窑的特点?


 
古代烧制瓷器使用木柴,区别于现代的气烧和电烧

陶瓷是土与火的完美结合,用柴窑烧瓷与气窑、电窑造瓷,就像我们用水汽蒸馒头与用微波炉蒸馒头的区别一样,一个松软可口,一个则硬邦邦。

 


柴窑烧瓷传统上一直采用松木,可使烧出来的瓷器釉面含蓄、滋润


柴窑烧瓷传统上一直采用松木,松木富含松脂,在燃烧过程中挥发出来的松脂对陶瓷有滋润作用;其烧制原理是通过不断添加柴火让温度慢慢上升,使窑中的器皿慢慢受热,加上炉内的水汽与瓷器釉料的有机结合,使烧出来的瓷器釉面含蓄、滋润。

柴窑成器需要的基本条件?

土:柴烧可用的泥土(陶土或瓷土)很多,经陶者自行调配,考量的是泥土(陶土或瓷土)耐热温度、柴窑属性、薪柴总类等;追求的是让土能产生一种温润、敦厚、沉稳内敛的柴烧之美。   
柴:一般木材需静置约三至六个月以上(忌太潮湿),以利燃烧,其种类有松、樟、龙眼、荔枝、莲雾及废弃木材等。
窑:仅以燃烧木材提供热能,一般烧窑需三到五天,期间需不眠不休轮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总类、天候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正不断地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   
灰:柴窑烧陶时,完全燃烧的灰烬极轻,随著热气流飘散。当温度高达1200℃以上时木灰开始溶融,木灰中的铁则使陶坏中的铁形成釉,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这种方式形成的釉被称为“自然落灰釉”,自然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烧作品的迷人之处。

说说柴窑的窑?


 
柴窑的架构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火膛,窑室, 烟囱,烟道


柴窑的架构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火膛( fire box燃烧室),窑室(chamber), 烟囱(chimne),烟道(flue)。烧窑的原理是:木材于火膛中燃烧,其产生的热度,灰烬,火焰,经过窑室,对摆在其中的陶坯产生作用与效果,再经过白烟排出。因此窑的设计重点必定是: 有利于燃烧(包括升温及保温)、有利于火与灰在坯体上的火痕、火的排出路径(侧焰、倒焰或直焰)
窑的建构不单纯是技术问题,窑的形式更决定了火的路径,也就是决定了落灰,火痕的方向性。更确切的说,窑将确立作者不可变更的窑火风格。不同形式的窑有着不同的特性,甚至于同一形式的窑,有不同窑的个性,我们对一座柴窑窑性的掌握,除了顺应与驾驭外,也包括烧成的瓷器效果的掌握。然而所谓烧成的效果其实是随作者的主观因素而有不同的评价,尤其以创作为出发点时,无论如何,一座窑仍要有相当的掌控度和适量的落灰及火痕的效果。如果不求落灰及火痕,就没有必要千辛万苦的去烧柴窑了。不当的窑室设计将导致效果不彰,不易掌控,甚至于温度烧不上去,蓄温不良,灰和火都留不住等等缺憾。


传统柴烧和现代柴烧的区别?


 
钧窑带匣钵天青釉玫瑰紫斑碗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古代人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在没有煤炭、煤气或电等资源之前木材是烧窑最主要的燃料,烧制陶器时用匣钵罩住瓷胎, 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 使产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


 
柴窑古法烧制  仿明青花缠枝花卉纹杯
元贞青花


然而在现代制瓷、烧制技术极为成功的条件下, 一种与传统柴烧审美判断标准截然不同的现代陶艺创作“烧制观”在盛行,现代柴烧技法所追求的是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土与火的直接对话,这与传统中的“瓷坯宜净,一沾泥滓,即成斑驳。且窑风火气,冲突伤坯,此所以必用匣钵也。

柴烧陶瓷为何价格高?

柴窑瓷烧制成本高、成品率低。一是政府明令禁烧柴窑,没有松柴供应,如果没有专门的资金保证和目的,谁也不敢轻易动火柴窑烧制风险大成本高;二是一窑下来,烧掉近2000斤松柴,成本相当高;三是烧一次窑要有一整套经验丰富班子集体协作,柴窑的火候与温度完全依赖人工来控制,特别是把桩师傅,没几十年成功经验是不行的,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塌窑”意外,经济损失动辄以数10万元计算;四是窑炉内前端的温度偏高,后端偏低中间温度最为适中,因此同一炉烧出来的瓷器质量有很大差异,成品率低。

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发展,瓷器的烧制方式变得更加多样,但传统的烧制方法仍然以其独特的艺术韵味流传于世,这体现出一个民族对于传统的尊重,只有懂得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才能够推动瓷器制作的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