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首页    文化专栏    镌刻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匠人

新闻中心

这是一个产品标题

创建时间:2015-07-23 00:00

 

在中国漫长的陶瓷发展史上,有一个群体是不容忘记的,正是他们用超凡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中国辉煌的陶瓷文化,他们耗尽毕生精力,将自己的抱负与技艺完美的融入到每一件陶瓷作品中,在不断的创新中推动中国的陶瓷业走上巅峰,给后人留下了一大批被奉为瑰宝的艺术珍品。这就是中国古代陶瓷匠人群体,他们的精神正是我们所崇尚的匠人精神的体现。

三国 青瓷虎子,器身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字。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款识

三国时期,在青瓷的发源地上虞,涌现了一大批如师袁宜、范休可、项霸等制瓷名匠。图为越窑青瓷


东汉中晚期,从原始瓷蹒跚走来的成熟瓷器终于在浙江省上虞市的曹娥江中游地区创烧成功。随着制瓷技术的播撒张扬,一个颇具规模的瓷窑体系迅捷在宁绍地区形成,其伟岸雄风一直接续到北宋,它就是人们普遍所称的越窑。1945年,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赵士岗发现吴赵士冈墓,出土的青瓷虎子,器身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字。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瓷器款识,十三个字,集纪年、烧制地点和窑工姓名为一体,是当时存在瓷业“官窑”的重要依据。赤乌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君主吴大帝孙权的第四个年号,赤乌十四年是公元251年。由此可见,师袁宜,是三国时期吴国会稽上虞(今浙江省上虞市)人,制瓷名匠。
三国鼎立后,“有吴之务农重谷,始于此焉”。农业的发展为制瓷业提供了保证,而人口的增长和厚葬风的盛行又使瓷器的需求量相应增加。此外,曹娥江中游一带瓷土和燃料充足,交通便利,令瓷器生产急剧发展,以至迎来了晚唐五代的全盛期。其时,在青瓷的发源地上虞,涌现了一大批如师袁宜、范休可、项霸等制瓷名匠。他们的作品在六朝建都的南京以及附近县市大量出土。师袁宜也成为最早有记载的制瓷名匠而被后人记住。

赵慨被尊称“景德镇制瓷开山之祖”

明洪熙年间,少监张善始祀佑陶之神,在镇内御瓷厂建起了一座"师主庙",后又称"佑陶灵祠",尊赵慨为"师主"、"佑陶之神"

 

在景德镇的佑陶灵祠里供奉着一尊塑像,制瓷人尊称其为制瓷师主,几百年来人们为保佑能烧出精美的瓷器都纷纷前来祭拜。这尊塑像的原型叫赵慨。赵慨(约301—362年),字叔朋,生活于西晋永宁至东晋隆和年间。他自幼聪慧,学而不忘。东晋时被举为官,由于政绩显著,升至五品,先后在今之福建、浙江、江西任职。他秉性耿直,疾恶如仇,体恤民间疾苦,因而受到奸臣迫害,屡被贬谪。他不堪官场黑暗,便弃职隐退,来到新平镇。到镇后,他游历各产瓷区,将浙江越窑制瓷技艺与新平制瓷技艺相结合,在配方、制作、烧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开创了青瓷的新时代。后世瓷工敬重他,建庙供奉,尊为师主,每逢年节,窑户和瓷工们都要到这里敬香、还愿,乞求师主庇佑烧出好瓷器。当新平镇改名为景德镇的时候,景德镇的人民还是记得这位把陶瓷引荐到这块土地的赵慨,赵慨也被尊称“景德镇制瓷开山之祖”。

描绘南宋时浙江龙泉县章生一和章生二兄弟改进青瓷的场景

宋代哥窑瓷器

习惯上所谓的弟窑即龙泉窑,亦称章窑。图为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

哥、弟窑祖师章生一、章生二 (1127年前后) 兄名生一,弟名生二,龙泉人氏,哥窑和弟窑的创始人。南宋初期于琉田,即今龙泉市小梅镇大窑村同业于瓷窑。时该村有瓷窑四十余家,尤以章氏兄弟窑制品最佳。章生一,所制之器名"哥窑",产品以青瓷为主。当时就行销全国,远销高丽、日本、东南亚、印度和西亚、埃及、欧洲,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生二作品则继承龙泉青瓷传统风格,因有发展,着色葱翠,创造了梅子青、粉青、白胎厚釉,光泽柔和、滋润如玉、扣之如磬,极耐磨弄。其精品皆进呈宫廷:因其为弟,所制之器名“弟窑”。又因其作品风格继承龙泉晋唐青器,又名“龙泉窑”,亦称“章窑”。所以世称章氏兄弟是开创龙泉青瓷鼎盛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霍窑白釉瓷

霍仲初

唐初,景德镇瓷器就有“假玉器”之称。这是因为当时出了两个制瓷名匠——陶玉和霍仲初。陶玉是景德镇的钟秀里人,他所烧的瓷器称"陶窑",瓷器的特色是"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他把自己所烧制的瓷器运入关中,到唐代京都长安出售。由于瓷器质量好,不仅为市场购买者所钟爱,而且惊动皇宫,朝廷命他烧制瓷器贡献宫廷,作为皇家御用之物。因为瓷器秀美如玉,以至被称为"假玉器","于是昌南瓷名天下"。
霍仲初也是景德镇的东山里人,他所烧制的瓷器称"霍窑",瓷器的特点是"色亦素,土墡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唐武德四年,皇帝下诏书,命他制造瓷器进御皇宫。这两个制瓷能手由于技艺高超,不仅为自己创下了辉煌的事业,而且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地区瓷器的声望。正是由于陶玉、霍仲初的“载瓷入关”,“制器进御”,景德镇瓷器才广为人知,名播天下。

舒娇是我国陶瓷史上见于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女陶瓷家。图为吉州窑黑釉剔花梅瓶

宋元时期,吉安县永和的瓷器烧制业非常兴旺,它规模宏大,品类丰富,产品远销海内外。当时的瓷窑有数十家,其中舒翁、舒娇父女的"舒家窑"最负盛名。
舒翁、舒娇永和镇人,以烧造瓷器为业,祖传的生产技术和生产门类,使舒家窑的产品独具特色。父亲舒翁善于烧制玩具,女儿舒娇则长于烧制垆瓮,并擅长构图上釉,产品以白釉、绿釉、黑釉、彩绘为主。他们所烧造的各种玩具和绘有佛、仙人物的瓷瓶,造型生动,色彩明快,制作精美,最为人们所喜爱。
舒翁、舒娇的陶瓷作品,代表吉州窑的工艺水平和特色而载入了史册。北宋著名诗文《青原杂记》中最早记载舒翁父女事迹,该书称:"永和镇舒翁、舒娇,其器重于仙佛,盛于乾道间,余见有元佑、崇宁者"。作为吉州窑出类拔萃的制瓷大师,作为宋代著名的民间陶瓷家,舒翁、舒娇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舒娇,其制瓷技艺胜过父亲,是我国陶瓷史上见于文献记载的第一个女陶瓷家。

何朝宗被誉为中国古代宗教雕塑艺术第一人
图为何朝宗款德化白瓷观音座像


何朝宗的瓷塑作品

 

要说中国古代宗教雕塑艺术第一人,那一定是何朝宗莫属,何朝宗 (1522-1600年),又名何来,生活在明代嘉靖、万历间。自幼受环境熏陶,喜爱瓷塑工艺,拜当地艺人为师。早年为宫庙泥塑各种神仙佛像,如德化碧象岩的观音、下尾宫的大使、程田寺的善才、东岳庙的小鬼,形象逼真。这些泥塑有的保留至清末和民国时代。何朝宗的每一件瓷塑作品从取材、构思到制作的全过程都是独立完成的,他的作品服从于材质,服从于内容,服从于人类的精神诉求,体现出艺术独立的、自主的品质特征。因而,说何朝宗是中国宗教雕塑艺术第一人并不为过。何朝宗除擅长瓷塑观音佛像外,还兼制精巧雅致的香壶、小瓶等可供玩赏的用品。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卒于家。他的高超技艺,一直流传于世。何朝宗的瓷塑推动了佛教民族化、世俗化的进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明代爱陶人们称颂:宜兴妙手数供春。被尊称为“砂壶鼻祖”

 

供春壶

 供春(约1506—1566)供春又称供龚春、龚春。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人,生卒不详。明代学者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一书把金沙寺僧与供春列入艺术化紫砂壶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砂壶鼻祖”。供春,是第一个在紫砂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制壶大师。供春原为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吴读书于金沙寺中,供春利用侍候主人的空隙时间,学金沙寺老僧制壶。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当时制成的树瘿壶,世称“供春壶”令寺僧叹服,后以制紫砂壶为业。款式多种不一,受当时爱陶人们的称颂:宜兴妙手数供春。

 

崔公窑被赞誉“民窑之冠”,图为崔公窑瓷器

清人蓝浦在他的《景德镇陶录》中有这样的记述:"所作瓷盏或较宣、成两窑为大,而精好则一,余青花彩色悉同,为民窑之冠。"这个被赞誉“民窑之冠”的窑叫做崔公窑,创窑人崔国懋。崔国懋是明代隆庆、万历年间人,善于冶陶,人们尊称为"崔公",而不呼其名。所制瓷盏,式样比宣德、成化的窑器稍大,但精美则一模一样。青花、彩瓷的花色,都与宣德、成化的窑器没有差别。人们认为他所制的瓷器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童宾和瓷工

瓷工们为纪念这位秉性刚直的英雄,称颂他为"风火仙师",并在御窑厂的左侧建了一座"风火仙庙"

在景德镇人们会经常看到风火仙庙,庙里供奉的明代一位叫童宾制瓷工匠。童宾是汉族民间信仰之一,为明末以来景德镇陶瓷业所崇拜的行业神祗之一。童宾,字定新,景德镇里村人,生于公元1567年,逝于公元1599年。童宾从小投师学艺,从事烧瓷行当。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奉皇命抵景德镇督造大龙缸,烧造许久,终不成功。潘相急煞,加倍逼迫和残害瓷工。童宾为抗议朝廷,一日纵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窑内,以骨作薪。翌日开窑一看,龙缸竟出奇地烧成功了。瓷工们为纪念这位秉性刚直的英雄,称颂他为"风火仙师",并在御窑厂的左侧建了一座"风火仙庙"。因为烧造瓷器,火借风力,风与火最为关键,因此,景德镇地区汉族民间也称之为“风火神”、“窑神”。 清代唐英督陶时,曾令人将明代落选的损器、已脱底的一口青龙缸,从憎明寺抬到火神柯,筑台高置,并写有《火神传》、《龙缸记》。另一个督陶宫年希尧也写有《重修风火神庙碑记》。这些关于童宾事迹的记载,至今仍存于地方文献中。窑业工人常以其激励自己忠于职守。这正说明童宾“其志气之凛洌在一成,而精神所注贯在百世”。

郎窑瓷器

郎廷极 字柴垣,清康熙间的江西巡抚兼景德镇督陶官(自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年,兼职督陶7年)。郎氏对陶瓷史研究颇深且酷爱古器。郎氏督陶时,其窑称为“郎窑”。清人刘廷玑称郎窑乃“柴垣中亟公开府江西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又称郎窑所造的描金五 爪双龙酒杯、脱胎碗等器“诚可谓巧夺天工矣”。当年郎窑所创的一种红釉瓷器,极为名贵,被称为“郎窑红”。此外,郎窑还创烧出一种颇为珍贵的素三彩。

 

民国 邓碧珊绘粉彩鱼虾图水洗

 

邓碧珊字辟寰,号铁肩子,江西余干县人,珠山八友成员。擅长粉彩鱼藻瓷画,构图虚实相生黑白相应,用湿笔染墨,充实鱼的体积感和质感,善于表现鱼的翻波掉尾的动态,画风洗练雅致,行书题名兼有草情绿意。

 

王步青花花鸟纹水盂

 

王步享有"青花大王"之称

 

王步 (1898一1968年)字仁元,号竹溪,晚年署款陶青老人,江西丰城人,当代景德镇制瓷名家。清代著名青花画师王秀春之子,他继承父业绘饰青花、又将传统技巧与水墨画技法结合,作品用笔圆润苍劲,多层次分水的画法格调高雅,清新大方,一扫晚清繁褥堆砌之弊。作品被鉴赏、收藏家视为珍品。

 

山河依旧,故人已去,在这些被历史铭记的陶瓷名家背后还有许多没有留下姓名的匠人,他们的名字早已融入到中国陶瓷艺术中,历经千年荣光不减,已成永恒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