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产品标题
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赞美和爱戴。梅花纹作为我国传统的陶瓷装饰纹样之一,倍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历代陶瓷艺人惯常采用的装饰题材。
北宋 王岩叟 梅花诗意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清 陈牧 月下赏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梅花。二十四番花信之首,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独早,“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被誉为花魁。“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象征我们龙的传人之精神。松,竹,梅花被称为“岁寒三友”梅花培植起于商代,距今已有近四千年历史。梅是花中 寿星,梅能于老干发新枝,又能御寒开花,故古人用以象征不老不衰。梅瓣为五,民间又藉其表示五福。福、禄、寿、喜、财。因此,明清以来梅花纹样是最喜闻乐见的传统寓意纹样之一。
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
梅花纹作为我国传统的陶瓷装饰纹样之一,倍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历代陶瓷艺人惯常采用的装饰题材。梅花纹的装饰涵义、装饰技法、装饰形式在历代陶瓷演变过程中均有显著的变化,并形成一定的规律。在不同历史的发展阶段中,由于受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梅花纹的装饰涵义的赋予是有阶段性的。总体上,梅花纹装饰的涵义反映了人们的时代精神的需求。梅花纹不但有情感象征意义还有吉祥寓意。
唐 三彩褐釉白斑梅花纹罐子
唐 青花缠龙罐
唐 绞胎梅花纹方枕
唐代陶瓷手工业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陶瓷作品不仅在造型、装饰、釉色烧制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多见于唐三彩中。梅花纹主要以釉色作为装饰手法,利用彩釉的流动性特点,营造出特殊的变化效果。也有用钴蓝彩料打底,用刀剔出梅花纹样,但大都是以朵花的形式排列装饰为主,花纹的大小、疏密、聚散、高低形成节奏感,可以认为唐代陶瓷梅花纹的装饰处于草创阶段、形态单一。
宋 吉州窑黑釉白梅花觚
南宋龙泉窑 粉青釉梅花盏
南宋 吉州窑剪纸贴花梅花纹盏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成熟时期,陶瓷装饰手法丰富,梅花装饰手法有刻花、剔花、印花等。龙泉窑青瓷刻花梅花纹饰线条流畅,釉色滋润含蓄,由凹凸刻划充分显现了青瓷装饰较高的艺术水平。吉州窑中以剔花装饰梅花,黑白分明,纹饰清晰,梅花纹具有浅浮雕感。宋吉州窑中还以釉下彩绘技法,把彩绘与剪纸、贴花装饰结合起来,表现更为丰富。宋代陶瓷梅花纹由图案化向绘画性的转变是宋代纹样的一个重要转型。由于宋代梅花画谱的出现,陶瓷装饰受到文人画的影响,由朵花图案式装饰手法向折枝绘画型装饰发展,这种虽然少量的出现开拓了梅花形式多样化在陶瓷中的表现。
元 青花折枝梅花纹三足炉
元 青花梅花纹蒜头瓶
元代制瓷业在宋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地方产品的烧制,瓷业范围扩大,景德镇制瓷得到迅猛发展,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尤其青花装饰技法的成熟使得梅花纹饰进入了以绘画表现技法为主的时代。写意梅花纹以中国画用笔形式,画风简练,线条潇洒酣畅,挺劲的线条勾出花瓣的轮廓,然后分水,率意点染,其以青花为主导,以描绘为方法的形式,把元代梅花纹饰在青花中演绎到一个高峰。
明 红釉留白梅花纹梨形壶
明 白釉梅花纹胆瓶
明代的近三百年历史,制瓷业有进一步发展。《陶录》说“开一代未有之奇”。前期的梅花纹多从元代青花纹饰演绎而来,洪武时期以写意、变形相结合,绘画严谨而工整,永乐、宣德梅花纹绘画多以双勾填色的方法绘成,而且一改以前用大笔一笔深抹得方法而采用小笔,常常出现深浅不一的笔触痕迹加强层次感。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官窑青花以成化为著。成化窑青花钴料改用饶州乐平产的“陂塘青”,这种国产青料含铁量较少,因此它既不会出现永乐、宣德青花那样的晕散和黑斑,又能经过精细加工,在适当温度中烧成柔和淡雅而透亮的蓝色。成化官窑青花器中梅花纹饰更趋于轻松愉快、疏简柔美。
清 梅花纹盖罐
清 粉彩梅花纹瓶
清 黑地素三彩梅花纹盖罐
清时期景德镇制瓷业推到了极致。瓷器在选料、设计、制胎、描绘、烧制制作工艺的任何方面都更加严格,不惜工本创造出珐琅彩、粉彩、素三彩及一系列的单色釉新品种,使彩瓷更加丰富多彩、缤纷灿烂,陶瓷梅花纹也就以其精湛的釉上彩绘的形式为世人惊叹。这一时期综合了前期的多种工艺:青花、斗彩、釉里红、五彩、堆雕,又创造了粉彩、珐琅彩、素三彩等多种形式,应有尽有。
珐琅彩红梅青雀茶具
元贞青花
从唐朝到清代,梅花以其高洁的品质,吉祥的寓意,优美的形态受到人们的喜爱,更受到艺术家们的推崇。梅花纹在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演变历程运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