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首页    文化专栏    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影响下的辽金瓷器

新闻中心

这是一个产品标题

创建时间:2015-07-02 00:00

 

由于汉化水平较高,辽金时期的杯盘碗盏有相当一部分与汉地风尚相近,但有一类脱胎于早期游牧生活的独有器型,蕴藏着北方游牧民族割舍不下的草原情结。

“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北方游牧民族,使用最多的是金银器和皮具。向定居生活过度之初,由于没有形成大的中心城市,陶瓷器型多半仿造金银器(有的是仿东亚波斯器具)、皮具的形制。于是便有了凤首壶、鸡冠壶、皮囊壶、穿带瓶、长颈瓶和方碟以及摩羯壶等辽瓷独有的器型。

辽代绿釉鸡冠壶


辽代典型器皿首推鸡冠壶,早期鸡冠壶上部饰有鸡冠状孔鼻,壶身短扁,没有纹饰。中期后鸡冠壶演变成双孔,出现了装饰,壶身变长,形似马镫,因此又被称为“马镫壶”。后来,鸡冠壶装饰日渐复杂,从便于马上携带的穿孔皮囊式发展为宜于室内使用的提梁式。虽几经变化,壶外的装饰性缝线却一直保留,直到辽晚期才消失。

辽代鸡腿瓶

辽金时期的又一典型器物是鸡腿瓶。鸡腿瓶形如鸡腿,呈侈口外卷,溜肩,腹部修长,又称鸡腿坛。有的鸡腿瓶较粗壮,看上去像大象腿,所以也称“象腿瓶”。现今从北方地区辽、金墓葬中常有鸡腿瓶出土,辽代壁画中也有契丹人背负鸡腿坛的画面。瓶底窄,瓶身高的鸡腿瓶看上去实在易碎,不过,辽人并不把它们放置于平面上,而是挂在马背上装酒用。

陶瓷最容易做的是圆器,辽瓷却偏要烧一些对瓷器来说并不容易成型的扁形壶、折肩瓶和方形盘,说到底还是为了表达对马背生活的眷恋。到了金代,由于女真人过上了半定居的生活,早期原始状态的鸡冠壶等也不见了踪影。

辽  白瓷瓜棱罐

辽瓷主要承袭的是晚唐文化传统。10-13世纪,唐末五代到宋代之间,辽、宋、西夏政权并存。在国土资源的争夺中,辽瓷与北方窑口邢窑、定窑和磁州窑产生了很深的渊源。北宋著名窑口定窑,在辽宋的拉锯战中五易其手,契丹人不仅掠夺窑口还带走了成熟的工匠,这都为在辽瓷中占有相当比重的辽白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辽白瓷分粗瓷和细瓷。细瓷中的精品,胎质坚致细腻,釉质光结莹润,釉色多白中闪青或白中闪黄;在烧造成分、温度和工艺水平上,与唐代邢窑和定窑极为接近。

因为辽瓷多为日常生活用瓷,重视实用和生活化,不像中原瓷器重装饰,所以辽国本地所造瓷器多粗糙。辽白瓷胎质较粗的,白中泛黄或灰,胎体常有干裂现象。底足处常见刮釉露胎现象,为了弥补色彩上欠缺,常在胎体上加一层化妆土。

 

辽三彩

辽瓷的生活化在辽三彩中亦有表现。辽三彩与唐三彩有传承关系,唐三彩多数是冥器和祭祀器,辽三彩主要是生活器皿,没有马、骆驼和人物。辽三彩以黄绿白的素彩为主,有红彩和紫彩但没有蓝彩。看惯了白雪皑皑和北方林野的游牧民族,喜明朗沉着的色调,因此,白釉和绿釉的辽代瓷器最多见。

由于马背民族便于迁徙游动,西方文化对其影响很大,因此辽代在中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在辽瓷中也含有中西合璧的元素。比如辽三彩中最著名的是摩羯壶,摩羯源于古印度神话,长鼻利齿,龙头鱼尾,是印度艺术造型中常见的异兽。辽三彩摩羯壶主要表现鱼化龙的瞬间,更加随意夸张,造型更为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