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产品标题
鱼是中国陶瓷装饰中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在数千年的陶瓷鱼纹艺术发展长河中,其风格不断演变发展,各种风格汇成了多姿多彩的陶瓷鱼纹艺术。
南唐 人首鱼身俑
清 青花釉里红鱼纹盘
陶瓷纹饰,历来有许多利用谐音表达吉祥的用语,鱼纹饰便是其中较多者。鲤鱼,“鲤”与“利”谐音,“鱼”与“余”、“玉”谐音,把鲤鱼与其他各种纹饰相结合,便创造出许多寓意丰富、形式优美的词汇来。常见的瓷画有渔翁捕得大鲤鱼时表情欢快,即“渔翁得利”,金鱼在水中嬉戏追逐则为“金玉满堂”,鲇鱼游弋在水中是“年年有余”,牡丹花配以鲤鱼叫作“富贵有余”等等。
仰韶文化 鱼纹彩陶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 人面鱼纹碗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鱼纹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上,有刻划的鱼藻纹,十分拙朴。在此后的仰邵文化半坡类型彩陶上,鱼纹最为普遍。原始社会,鱼的图腾化使彩陶瓷纹艺术呈现神秘化特征;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提炼,反映出人类的渔猎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需求的心境,而成为原始人重要图腾之一,并被赋予了美好吉祥的寓意。
东汉画像石上的鱼纹
自东汉起,鱼就成为道教最重要的圣物之一,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对俗》中说:“夫得道者,上能竦身于云霄,下能潜泳于川海。是以萧史偕翔凤以凌虚,琴高乘朱鲤于深渊,斯其验也。”唐代诗人《观放鱼歌》中则云:“老鲤变化颇神异,三十六鳞如抹朱。”诸如此类的诗赋在汉至唐时十分普遍。
陶瓷鱼纹在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以刻划装饰形式为主,用对游的双鱼形式代表着阴阳与太极,象征着世间万物的交替轮回。
唐 刻绘双鱼纹大盘
唐 三彩双鱼壶
唐 白釉绿彩鱼底吸杯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鱼纹饰开始较多的出现于陶瓷上,其含义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一种原因是当时普通阶层的人们更多地希望生活富裕阔绰,期望年年有余的思想观念;另一个原因是唐代皇帝姓“李”, “鲤”同“李”是谐音,故唐代多喜爱鲤鱼,皇室之中以鲤为佩,兵符也改用鲤符,将鲤鱼视为祥瑞。由此鱼纹饰中的吉祥含义逐渐显现,崇拜和信仰的象征性逐步淡化,世俗化的趋势得到增强。
宋 磁州窑花卉鱼藻罐
宋 吉州窑鱼纹大碗
宋 影青双鱼纹花口盘
宋 磁州窑白地黑花开光鱼纹梅瓶
宋代的定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磁州窑有不同风格的鱼纹装饰。有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有单、双、三、四、五追逐鱼水相融。双数鱼在器壁用对称法,在器心并排而游,单数鱼多是顺向追逐游动。采用印花、划花的手法,印花线条纤细柔和。定窑印花鱼莲盘器壁满印莲叶纹,盘心印两条肥大的鲢鱼,鱼纹刻划刀锋犀利。耀州窑花口碗内壁以蓖状工具刻划出波浪纹,简洁有力的单线勾勒出鱼游动的形体。龙泉窑碟心只刻划出一尾小游鱼,张嘴鼓腮摆尾。龙泉窑双鱼洗洗心贴有两条首尾相对的游鱼。磁州窑则应用绘画兼剔刻的手法表现鱼纹。
元 青花鱼藻纹花口盘
元 青花鱼藻纹罐
元 青花水花鱼纹花口唇大盘
元 青花鱼藻纹塑螭龙盖壶
元代我国青花瓷器的成熟时期,青花瓷成为主流产品,在鱼纹饰方面,大多把鱼表现的肥大活跃,栩栩如生,鳞,鳍,眼睛甚至体斑等细部精心刻画。元代的鱼纹瓷主要特点是采用釉下青花,一般是单鱼或双鱼入画,纹饰布局分两种:一种是在鱼的下方有一丛水草,然后在鱼的左右两侧有两束荷花,荷花和荷叶蜿蜒地浮出鱼的上方水面;另一种则为四鱼入画,让鱼和水草通过不同的组合,变化出更为广阔的画面。元代的鱼纹饰比较讲究对称,不单调,青花彩绘技法的应用更加成熟,运用了写实夸张,鱼体一般比较丰盈,动感较强,纹饰有一种水墨画的味道。元代青花瓷上绘画鱼纹较有特色,多画鲑鱼:撬嘴、高鳍,圈状珍珠鳞。鲑谐“贵”,寓“宝贵有鱼”意。有一种鲶鱼,鱼鳞呈网络状。鲶谐“连”,寓“连年有鱼”意。
明 五彩花口鱼纹罐
明 鱼纹长颈瓶
明 釉里红三鱼纹玉壶春瓶
明 霁蓝釉堆塑鱼纹盖罐
到了明代,随着宫廷养鱼成风,出现了《鱼谱》,养名贵观赏鱼成了显富露贵的风景,“赛金鱼”表演盛行并受市井布衣喜爱。明代的鱼纹瓷以嘉靖朝最富代表性,当时入瓷画的还大多是先人们养殖和食用的淡水鱼种。嘉靖皇帝迷恋道教,在道教学说中,相传龙不仅生九子,而且鱼也可以变化为龙,所以鱼纹饰在嘉靖朝特别受到皇帝、王公贵戚以及市井百姓的喜爱,其鱼纹由前朝的鲫鱼等变成了鲤鱼、白鱼、青鱼、桂鱼等四种鱼纹,加上一些浮萍、水草共绘一器。五彩鱼藻纹器物的特点是用色鲜艳,画风较写实,鱼却由元代的丰盈而渐变为更健硕,加上彩料烘托,更显“金玉(鱼)满堂”,嘉靖五彩鱼藻纹罐乃为一代名品。而青花釉里红鱼藻纹器物也绘画精美,层次丰富。此罐所绘四条鱼,其鱼身都竖向跃起,显得特别活泼,隐意将跳“龙门”,是明代民窑中的上品之作。
清 粉彩金玉满堂人物高足水果盘
清 青花海水鱼纹钵
清 霁蓝釉五彩鱼纹盖罐
清 粉彩“金玉满堂”瓶
清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发展到达了鼎盛时期。鱼纹是清代瓷器最具有代表性的瓷器装饰纹样之一,不仅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也更好的诠释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清代瓷器鱼纹是装饰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就需要我们以动态及发展的眼光看待清代瓷器鱼纹。我们应继承清代瓷器鱼纹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发展其装饰艺术形式,为现代瓷器装饰艺术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以求更好的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民国 邓碧珊款粉彩鱼藻纹水盂
民国 邓碧珊款粉彩鱼藻纹瓶
民国 胭脂红海水游鱼纹渣斗
清末以后,陶瓷鱼纹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表现。瓷画家能以西方油画技法更加细致入微地表现游鱼状态。民国时期“珠山八友”之一的邓碧珊绘制的游鱼瓷画融中西绘画技法为一体,对其后陶瓷鱼纹的发展影响深远,至今仍有大批追随者。
时至今日,饱含民族吉祥寓意和人文品味的传统陶瓷鱼纹仍是民众所普遍接受的艺术形式,跨越千年的时间,伴随着华夏民族一次次的跃进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