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首页    文化专栏    窑变釉—“怪胎”到“美人记”的华丽转身

新闻中心

这是一个产品标题

创建时间:2015-06-19 00:00


五彩缤纷的颜色釉中,窑变釉瓷器因其色彩万千,釉面光滑莹润而深得人们的喜爱。纵观窑变釉瓷器的发展历史,仿佛是一段段破茧成蝶的曲折过程,从“怪胎”到“美人记”的蜕变,百年来一直用它那色彩斑斓的翅膀,撩动着人们的美丽心弦。

清雍正  窑变釉蟠螭尊

在烧造瓷器过程中,凡在开窑后发现不是预期的形状或釉色,以至于传世瓷器有时发生特异的情况者,本出于偶然,由于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都可说是“窑变”。《稗史汇编》说:“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

宋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窑变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它本出于偶然,由于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为“窑变”。俗语有“窑变无双”,就是指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

唐  黑釉蓝斑碗

清雍正  窑变釉鹿头尊

 

早前人们如果发现窑中出现窑变,即视为不祥,尤其是官窑中出现窑变,往往被砸碎。明代时,人们还是无法预测窑变的发生,因此窑变被认为是“怪胎”,统统销毁。清以前景德镇窑偶尔烧制出来的窑变釉瓷也是多被捣毁。

 

清雍正  窑变釉长颈瓶

随着人们对窑变釉认识的深入,窑变的缺陷美也逐渐得到人们的喜爱,窑火给釉面造成的缺陷,看久后反而让人回味无穷,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记”之类的美称。窑变釉又因其形态极美,或如灿烂云霞,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涛,或如万马奔腾,因而被视为艺术瓷釉为人们所欣赏。


唐  黑釉蓝斑罐

唐  黑釉蓝斑执壶

唐  郏县窑黑釉蓝斑三足盘

唐  鲁山窑花瓷腰鼓

窑变最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现。窑变釉产品在唐代被称作“花瓷”。烧制时一般是在黑色或酱色等深色釉上泼洒大块蓝、月白、灰白色斑纹。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不同色釉流动并互相浸润,呈现出窑变的艺术效果。花瓷以其斑驳陆离的艺术效果迎合了唐人所追求的粗犷豪放的审美趣味,唐代以后即停止烧造,至北宋时期河南禹县窑又创烧了一种铜红窑变釉,但与唐代花瓷不甚相干。

宋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宋  钧窑窑变釉盘

宋  钧窑莲花洗

宋  钧窑窑变碗

北宋时期的钧瓷就是一种典型的窑变釉,那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为陶瓷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据说在北宋时期,窑变釉以其惊心动魄的魅力震动了朝野,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喜爱。到了宋徽宗初年,终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宋徽宗传下旨意,在河南禹县钓台附近建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由于烧制的钧官窑上贡皇家,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坏的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因而工匠们得以把最为动人心魄的窑变精品呈现出来,如今,留存于世的北宋窑变釉都堪称御瓷中的精品。

清雍正  窑变釉三牺瓶

清康熙 苹果绿瓶

清乾隆  窑变釉贯耳穿带瓶

清雍正 窑变釉桥耳三足鼎式炉

在清代,尤其是清雍正、乾隆时期,窑变已被视为一种祥瑞。据《南窑笔记》记载,清代生产窑变釉,入火使釉流淌,颜色变化任其自然,并非有意预定为某一种色泽,但基本已掌握了窑变釉的规律。到了清代晚期的时候,窑变釉瓷器的烧制水平开始下滑,烧制的瓷器胎质逐渐粗糙,釉面的色彩斑也越来越少。

窑变釉以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效果在瓷林独树一帜、卓尔不群,它浑然天成,绝世无双,在色彩交融处引人遐思无穷,观其漫无崖际的变化,是欣赏窑变釉瓷的独特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