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首页    文化专栏    陶瓷传统纹饰—凤纹饰的历史

新闻中心

这是一个产品标题

创建时间:2015-06-12 00:00

 

凤凰,亦称为丹鸟、火鸟、鶤鸡、威凤等,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羽毛美丽,雄为凤,雌为凰,总称为凤凰,常用来象征祥瑞。凤凰与龙同为汉族民族的图腾。凤凰性格高洁,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凤凰也是陶瓷器的一种常见纹饰,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地变换着她的英姿。

新石器时期陶器上的鸟纹形象

陶瓷上的凤纹装饰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到六朝时期,是凤纹的孕育和产生时期,唐代到清代是凤纹的发展时期。最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有简单的鸟纹形象。

汉代瓦当中的朱雀纹饰

秦汉时期,建筑用陶瓦上多出现朱雀纹,凤的形象从那时开始趋于明确。除描绘凤凰形象以外, 还有朱雀、鸾鸟、赤鸟、长离、鹏等各种神鸟,形象大同小异,都是凤鸟的变体和异化,是凤纹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凤纹的形式特征在汉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发展,由于当时佛教盛行,凤鸟形象被注入了新的精神理念。装饰题材扩大了,花卉缠枝纹样被广泛应用,凤多采用在清新的花卉图案之中展翅飞翔的形象。

唐代工艺品上的凤纹

唐代铜镜上的凤纹

唐三彩贴塑凤首执壶

瓷器上的凤纹装饰出现于唐代。这时的凤纹已经有了固定的模式和越来越美丽的形态变化。唐代凤的形象与高冠长尾的孔雀并成定式。 在造型方面更加“鸟体”化,常见成双成对的“鸾凤”, 和鸣祝颂, 象征着美满幸福。这与盛唐的物质文化生活息息相关。

南宋吉州窑白釉菊花纹锭形瓷枕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双凤纹瓷盒

宋代,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凤纹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剪纸贴花便是其中一例。宋代饮茶、斗茶之风盛行,黑色茶盏受到斗茶者的喜爱,这也促进了吉州窑、建窑等黑瓷窑的发展,吉州窑工匠运用民间剪纸的手法,把凤凰飘逸的形象生动传神的展现在瓷器上,新颖别致。另外还有用刻花、划花等表现的凤纹式样。

元代青花凤穿牡丹纹执壶

元青花凤首扁壶

元青花双凤牡丹纹盘

元代景德镇青花绘画中的凤纹相当丰富,大致可以划分为“孔雀尾”、“绶带双尾”、“绶带三尾”、“羽翼三尾”以及“卷草纹尾”等几种形象,“凤穿牡丹”在此时也经常出现,凤凰尾鸟中之王,牡丹花为花中之王,凤穿牡丹则象徵着荣华富贵。麒麟在古代与龙、凤、龟同列四灵,是传说中比较平民化的瑞兽,据说它能给百姓带来丰年、福禄与长寿。根据这一原因,景德镇制瓷者经常把它与凤纹结合,进一步体现出元代人们对吉祥如意生活的强烈期待与追求。

明万历 五彩云凤纹葫芦式壁瓶

明宣德凤纹碗

明代五彩凤凰纹盘

明嘉靖 青花凤凰云鹤纹菱口洗

 明代,凤纹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造型,无论在圆形、方形还是其他形状的器物上,纹样构成都各具其内在形式,而凤纹的共性形态也进一步规范化。 明初流行的“羽翼尾凤纹”种类很多,包括双尾、三尾、五尾,以及“卷草尾”等都是继承了元代模式发展而来。凤在明清时期还是女性最高地位的象征,是居龙纹造型之后最具权威与代表性的宫廷纹饰,所以明代官窑中团凤纹制作较多,尤以“卷草尾”与“羽翼五尾”组合最常见。明代御厂的龙凤纹种类很多,都是在本朝凤纹基础上,各自与龙结合所得,又称“龙凤呈祥”。当时的龙凤纹多为凤居左,头朝下,龙居右,首向上,可以侧面反映出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意识, 明初官窑瓷器制作比较精良,凤纹也显得很有条理。进入中后期,凤纹制品随着官窑瓷质量下滑而倒退,绘画布局略显杂乱,不尽人意。不过整体看,明代后期凤纹依然保持了永宣时期的基本特征。

清康熙斗彩红龙凤盖罐

清乾隆 青花胭脂红料双凤戏珠纹龙耳扁壶

清康熙五彩龙凤纹盌

清乾隆 青花凤凰祥云盘

清代饰以凤纹的瓷器较明代增多,而且画法风格各不相同,按纹饰的组成分成双凤、团凤、夔凤、凤凰牡丹纹、龙凤纹等,此时凤纹的表现基本上贯穿整个时代的瓷器生产,并多为官窑制品,在经历了二三百年进化后,御厂也推出一些新造型,如结合羽翼尾与绶带尾两大优点创意出杂尾凤纹,还有在新型彩釉基础上绘制的原有凤纹等。可以说,凤纹在进入清代后变化比较明显,尤其是当时彩瓷绘画优势很大,导致御厂瓷器上的凤纹更倾向于色彩艳丽的“羽翼尾”类。
清代瓷器上的龙凤组合也有变化新趋势。除凤纹自身进化外,随着应龙、夔龙、螭龙以及秃尾龙在御厂瓷器中的不断出现,官窑瓷器上也出现了与之相应的龙凤搭配纹样,是清代龙凤纹复杂化的一个明显标志。相关纹饰笔者在以往文章中已有涉及。需要指明的是,清代御厂除习惯沿用明代的“凤左龙右”配置外,也绘制“龙左凤右”的龙凤图案,只是较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