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首页    文化专栏    清代督陶官唐英

新闻中心

这是一个产品标题

创建时间:2015-05-25 00:00

 

景德镇有个以一位人的名字命名的主题广场,这个人在中国制瓷史上的功绩总被后人津津乐道,在他督导陶务前后20多年间,景德镇所烧制的陶瓷被后人公认是瓷中珍品,无论在品种的仿古创新方面,还是在器物的制作技艺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铸就了景德镇为皇帝生产瓷器的最后一个辉煌年代。他便是被尊为中国官窑瓷器走上巅峰的执掌人——唐英。

唐英像

唐英(1682—1756年),字俊公,号蜗寄老人,汉军正白旗人,世居辽宁沈阳,《清史稿》有传。清雍正、乾隆时景德镇御窑督陶官员。唐英的出身颇为不幸,其曾祖父为满洲贵族家奴,但随着清军入关,入主中原以后,唐家也算是过得去,当唐英出生时,唐家已从沈阳定居北京。

唐英排行老三,6岁父亲去世,7岁入乡孰读书,他“天资颖异,不好戏嬉,嗜读书,出外就傅,即目下十行”,但由于其家世的身份,在年仅16时便送入养心殿做杂役,由于其天资聪慧,刻苦耐劳,渐渐地学得能书善画,深得皇帝赏识,43岁被擢升为内务府员外郎。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46岁的唐英因办事干练被派驻景德镇御窑厂监督窑务,做督陶官年希尧的助手,直至年希尧被革职,唐英于1737年正式成为景德镇督陶官,从而中国官窑瓷器开启了辉煌的唐英时期。

清乾隆  唐英款青花缠枝莲纹花斛

上海博物馆所藏

“杜门谢交游,萃精会神,苦心戮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这是唐英初到景德镇为了使自己尽快进入角色,成为“内行人”而不懈努力的真实写照。由于他潜心钻研陶务,并且身体力行,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由他主持烧制的瓷器无不精美,深受两朝皇帝的赏识,因此,乾隆年间的官窑也被人们称为"唐窑"。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锦鸡花石”图胆瓶

清乾隆  唐英制粉彩山水题诗双耳方杯

唐英任御窑厂驻厂协理官的那一年,清廷造办处将珐琅料烧造成功,景德镇烧制珐琅彩瓷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而正是在唐英的努力下,由珐琅彩发展来的粉彩瓷的烧造技术才逐渐成熟起来。这个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粉彩瓷,瓷色柔丽俊逸,将陶瓷装饰艺术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史称“雍正粉彩”。

清乾隆  唐英款墨彩诗文水盂

 

清雍正  唐英款青花缠枝莲纹灯座

上海博物馆藏

 

在督办陶务的同时,唐英本人也亲手参与瓷器的制作,传世作品很多。他在瓷器上所书具的款识除唐英、俊公外,还有俊公氏、隽公、叔子、蜗寄、蜗寄老人、陶成居士、沐斋居士、陶人、榷陶使者等。他喜欢以陶人自居,在“陶人的天地里”,日夜竭力求索的是“陶人之本色”。

 

《陶冶图编次》设色绢本局部

《陶冶图编次》设色绢本局部

唐英在督陶期间,致力于制瓷工艺的总结和改革,系统考察和研究了景德镇制瓷工艺,并请当时的名画家孙祜、周鲲、丁观鹏等绘图,书法家戴临书写,完成了他的名著《陶冶图编次》,进呈乾隆皇帝阅览。这本书共有图20幅,图文并茂,对采石、制泥、淘炼泥土、炼灰、配釉、吹釉、成坯入窑、烧窑、洋彩、束草装桶等工序进行了科学形象的记载,被后世誉为“集厂窑之大成”,是中国陶瓷史上一部不朽的著 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

“佑陶灵祠”青花瓷匾,唐英书

唐英书法作品

《丰收吉庆图》唐英

唐英绘粉彩花鸟瓷屏风

唐英除了是一位精通制瓷的艺术家,能文善画,兼及书法篆刻。清《熙朝雅颂集》收集了唐英的23首诗;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着他的许多精美字画;清人曾集其诗文为《陶人心语》。早在养心阁供职期间,唐英就兼为皇帝画瓷器的样稿,他还擅长画美人图,雍正帝曾赞其“画得款式甚好”。唐英的书法艺术,行书尤其突出,上承魏晋、汉、唐、宋之名家,行笔中自然巧妙地融入前人章法,从而创造出自己的体势,形成自己的风格。唐英还是位戏剧家,著有剧本十七个,合称《古柏堂戏曲集》。唐氏剧作多取材下层人民生活,情节生动,便于演出。唐英的多才多艺,对美有着独到的欣赏品位,致使其把书法、绘画与陶艺结合到一起,改变了官窑瓷器单一古板的图案。

唐英制墨彩云龙行书诗句笔筒

香港中文大学藏

清乾隆  唐英诗文仿木纹釉四方斗

尽管唐英尽心尽力,但他还是不能完全满足皇上的要求。在史册上屡屡能看到皇帝斥责唐英的话语。这样的斥责,包括处罚,让唐英痛苦不已。75岁那年,唐英奏请退职,并婉拒了乾隆要儿子接班的旨意。不久,在御窑厂生活工作了28年的唐英离职。几个月后去世。之后的景德镇御窑厂不复唐英任督陶官时的辉煌。尽管朝廷还派了多任督陶官监烧景德镇御窑,但德才不能兼备。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景德镇的御窑厂彻底关闭。

唐英一生官不过五品,却能青史留名,不仅仅是因为其对中国制瓷业的卓越贡献,还有他体恤百姓,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唐窑”,这是后人对唐英任督陶官时期的景德镇官窑的称谓,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景德镇“古窑”遗址现存唐英一副看似平常实则寓意深刻的楹联:“未曾随俗唯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斯人已乘风归去,而唐英的贡献也将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