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首页    文化专栏    细说青花瓷的钴料

新闻中心

这是一个产品标题

创建时间:2015-03-19 00:00

 

青花之所以能呈现出那样光辉美丽的蓝色,除了素肌玉骨的胎釉因素外,关键还要取决于青花料的品质。青花料,也就是青花的着色剂,它是用钴土矿炼制而成的,故也称钴料。

古代文献中有关钴料的记载主要有四则:

最早提到青料的是明代宣德三年(1428年)的《宣德鼎彝谱》,称“无名异”,可作药材,但具体为何种青料,则说法不一,很不明确。

明正德十三年(1515年)江西《瑞州府志》载:“上高县天则岗有无名子,景德用以绘画瓷器。”对于文献中的无名子,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即是石子青。石子青,又称石青,据《江西大志·陶书》记载:石子青产瑞州诸处(今江西高安、宜丰、土高一带)。石子青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清淡,明清两代民窑青花普遍采用此种青料。

明嘉靖  青花龙纹云鹤图葫芦瓶

明万历年间《窥天外乘》:“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瓷器,以‘苏麻离青’为饰,亦作‘苏勃泥青,为译音之异’。”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疤痕,发出锡光,产地在古波斯和今叙利亚一带。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载:“青窑之青乃‘苏渤泥青’。”苏渤泥青,即是苏麻离青。


除以上文献中记载的青料外,还有平等青、回青、上青、中青、浙料、珠明料、化学青料等各种青料。

尽管我国的江西、浙江、云南、福建、广西、广东及四川等地都产有钴土矿,但由于国产钴土矿含氧化锰等其他杂质太多,加之早期中国人清除杂质的技术、经验不足而使青花呈色灰暗,达不到人们所追求的效果。相反的,从西亚等地进口的钴料则因含杂质较少,不需太高的加工技术便也能得到足够纯度以烧出可爱的蓝色。这大概就是元、明时期中国为什么千方百计地大量进口钴料的原因吧。

由于进口钴料价格昂贵,供应不稳定,于是迫使景德镇的制瓷工匠们必须进行技术革新,以提高国产钴土矿的纯度。大约从明代成化时起,无论是景德镇的民窑青花,还是官窑青花都已开始采用较纯的钴土矿作为青料了。据《江西大志·陶书》记载,当时青料的提纯是采用水选法,即用水洗的方法去除杂质。国产钴土矿经过提纯以后,其钴含量明显提高而锰含量则明显降低,青花的色调十分艳丽。

仿元  青花麒麟纹大盘

元贞青花

明代嘉靖时期,景德镇的制瓷工匠对从云南获得的回青,还采有“敲”的加工技法,即将回青敲碎,内有朱砂斑者为上,有银星者为中,最美者亦称佛头青,相传是因这种颜色专用于佛像头上的染色而得名。但回青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才能产生幽青深翠的蓝色花纹。

据历史文献记载,若用纯回青一种描绘纹饰,青花则色散而不收,加石子青多了,则又色沉而不亮。每两回青加石子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十分之一,谓之混水。中青用以描绘轮廓线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渲染轮廓内部则颜色明亮。两者只有按比例配合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明代末期,虽然随着回青的断绝而不得不改用浙江所产的浙料,但同时青料的提纯工艺又有了一次重大改进,发明了火锻法,即将已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的钴土矿用炭火锻炼,上等料出火呈翠毛蓝色,中级品呈色微青,下等品近土褐色。由水选法改为火煅法之后,青料中的有害呈色元素大大减少,钴的纯度则大大提高,因而烧出的青花色泽纯净明快,并能很好地表现色调的深浅、浓淡。直到清代的雍正、乾隆时期,青花所用的青料仍是浙江所产。

明代  青花龙纹高足杯

 

清代的青花除了使用浙料外,康熙时所采用的云南珠明料,青花色泽莹澈明快,层次分明,有“翠毛蓝”、“宝石蓝”、“五彩青花”等美誉。这种成绩的取得,与当时独特的“分水”技法关系密切。所谓“分水”,它是借鉴水墨画“墨分五色”的技术创造出的一种渲染技巧,其仅用一种青花色料,便可充分表现出景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使画面如同中国水墨画一般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同一色也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者,娇翠欲滴。康熙青花这种多色阶的表达,突破了传统平涂的单调,如五彩般缤纷多姿,故又有“五彩青花”之美誉。

清代晚期的青花,除大多数仍用天然钴矿作着色剂外,还使用了工业氧化钴作为青料,因二者的化学组成差别很大,因此在外观和风格上就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传统的天然钴矿,其着色剂除了氧化钴外,还有氧化锰和氧化铁。而工业氧化钴的主要着色剂则只有氧化钴一种,故而青花呈现出单一的纯蓝色,鲜艳刺目,俗称“洋蓝”。直到现在,洋蓝的使用范围仍非常广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量青花用瓷基本上采用的就是这种青料。